幽門螺桿菌發現之初顯端倪
時光倒退到1979年的一天,在澳大利亞西部的珀斯里爾醫院里,一位叫沃倫的病理科醫生在顯微鏡下“搜索”著。這天,消化科送來一份胃炎病人的胃鏡活檢標本,沃倫意外地發現,在胃粘膜的表面有一條淡色的藍線,他換用高倍顯微鏡驚訝地發現有一種像螺絲一樣的細菌趴在胃的表面。
▲顯微鏡下的幽門螺桿菌
其實,早在1893年,就有人在狗的胃里看到過這種細菌。1954年,美國人也在病人的胃里證實了這種細菌的存在,當時認為這些細菌不來自胃,而來自病人的口腔,因為人的胃里有像硫酸一樣的胃酸,細菌根本不可能存活下來。但是,沃倫發現有一半胃炎病人的胃里都有這種細菌,胃發炎的部位恰好就是這些細菌存在的部位。為了獲得更好的胃活檢標本,沃倫醫生開始尋求合作研究對象,這時年僅30歲的消化科馬歇爾醫生進入了他的眼簾。那會兒,馬歇爾醫生是一個才做了4年專業培訓的小醫生,沒有多少臨床經驗,卻對醫學科學有無限熱情。
▲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沃倫(Robin Warren)
幽門螺桿菌發現之舍身求證
相比沃倫醫生,馬歇爾醫生更加“年輕氣盛”,在沃倫的指導下他們終于用100例胃炎病人的胃活檢標本證實,其中的87.1%可以檢查出這種細菌,從而驗證了沃倫的初步發現。受初步研究成果的激勵,他們又對另外的100例胃炎病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幾乎所有十二直腸潰瘍病人的胃里都可以找到這種細菌。但是他們連續做37次試驗,都沒有培養出這種細菌。1982年的4月8日是耶穌基督的受難日,兩天之后就是復活節,這兩個節日有5天的假期。他把一批胃培養標本忘在了實驗室,等他放假歸來竟意外地發現其中長出了細菌,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向沃倫醫生的辦公室跑去……人類第一次在體外培養出了這種外形奇特的細菌,后來被命名為幽門螺桿菌。為什么之前都培養失敗了呢?原來幽門螺桿菌生長緩慢,常規2-3天是遠遠不夠的。
馬歇爾依據研究結果撰寫了關于幽門螺桿菌的論文投給澳大利亞大學消化論壇,但是,評審委員會拒絕了他的論文,認為研究結果不符合常理。為了提供更有力的證據,馬歇爾做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他喝下了來自一位胃潰瘍病人的幽門螺桿菌培養液。5天以后他開始惡心、嘔吐,10天以后他得了胃炎,胃里長滿了幽門螺桿菌。馬歇爾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為代價,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幽門螺桿菌能引起胃病。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支持馬歇爾和沃倫的觀點,1994年,美國國家衛生院不得不承認幽門螺桿菌就是胃潰瘍的“元兇”。沃倫和馬歇爾的觀點終于在全世界得到了認可,馬歇爾翻出多年前澳大利亞大學評審委員會的那封論文拒絕信,裝上鏡框,掛在辦公室的墻上。
在成績和榮譽面前,馬歇爾并沒有退步,馬歇爾帶領他的團隊開始了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的研究,1988年,他們終于建立了幽門螺桿菌呼吸檢測方法,這種方法簡便廉價,沒有痛苦,深受廣大病人的歡迎,現在已成為診斷幽門螺桿菌的主要方法。2005年沃倫和馬歇爾獲得了諾貝爾醫生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幽門螺桿菌并為數億胃病患者帶來的福祉。
幽門螺桿菌的治療遭遇瓶頸
大量研究證明,排除并發疾病及社區再感染率高等抗衡因素外,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根除治療利大于弊。目前國內共識推薦的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為標準的鉍劑四聯方案(10d或14d),但是藥物可致腸道微生態環境發生不良變化,出現腹脹、納差、腹瀉及便秘等一系列消化道癥狀;還可以引起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如抗生素相關性腸炎,甚至發生偽膜性腸炎。因此,《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中提出探索性的研究措施,如聯合應用功能性食品等非抗生素制劑,以改變現有的抗菌治療方案遭遇的瓶頸。
巖藻多糖帶來抗幽新機遇
巖藻多糖(Fucoidan),又名褐藻糖膠,是一種褐藻中特有的含有硫酸基的天然活性多糖,主要存在于海帶、裙帶菜、巨藻、墨角藻等褐藻的細胞壁基質、細胞間隙及分泌的黏液中。科學家通過體外實驗發現巖藻多糖抑制幽門螺桿菌(Hp)與胃部細胞的黏附作用;通過進一步免疫印跡實驗發現,Hp表面具有巖藻多糖特異性結合蛋白,能夠與巖藻多糖結合,從而達到抑制Hp黏附的作用。動物實驗表明巖藻多糖在濃度100μg/mL時,能夠有效抑制Hp與胃黏膜黏蛋白的結合;每天喂食0.5%的巖藻多糖溶液,可以減輕由Hp引起的胃炎癥狀,同時能夠改善胃粘膜炎癥反應;研究人員選取Hp陽性人群進行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每天服用1克巖藻多糖,持續8周,Hp的陽性率下降為只有30%。
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突破幽門螺桿菌治療瓶頸,借力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優質資源,不斷完善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探索,進行一項90位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的臨床研究,試驗結果表明,單獨使用巖藻多糖的幽門螺桿菌清除有效率達77.3%,與標準四聯療法清除有效率接近,而巖藻多糖聯合四聯療法清除率可達到100%。隨著人們對巖藻多糖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在食品保健和醫藥領域的清幽護胃的應用將更加廣泛。
更多健康資訊,請關注訂閱號“巖藻多糖”,知乎“BMSFu巖藻多糖”。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魯公網安備 37021102001208號
a> Copyright ©2019 明月海藻生物健康科技集團 版權所有